Top
首页 > 国企党建 > 头条关注 > 正文

在麦田里开出红色的花——国网陕西电力退休职工魏德军纪实

头条关注 2025-07-03 09:17:24
A1 A2 A3

  一座老宅、历时二十余载、上万件藏品……当年轻的眼睛被红色的光点亮,他说这是电力老兵的使命。

  初见魏德军时,博物馆门口大片的麦田正当收获,魏德军站在洒满阳光的院中,扫帚轻轻扫过落在阳光中的尘埃。他说,这座红色记忆博物馆就是他的“麦田”。

  退休后的魏德军,每天早早起床,他“上班”的地方,就是这座红色记忆博物馆,“魏馆长”是他现在最喜欢的身份。

image.png

  红色记忆博物馆

  “魏馆长”23年的“长征路”

  “博物馆揭牌那天是2008年7月1日,但收集这些老物件,我已经走了23个春秋。”魏德军奔走四方,捡拾那些曾经被岁月遗忘的历史记忆。

image.png

  魏德军为参观人员讲解藏品

  魏德军如何成为“魏馆长”,他的妻子再了解不过了,这是一段隔着23年晨昏与星光的个人“长征”。

  “起初,我是不支持的。老魏平时很节俭的一个人,但是一遇到藏品,哪怕借钱也要买。”魏德军的妻子杨露说。

  转机发生在那个蝉鸣聒噪的夏日。魏德军的侄子攥着笔记本来参观展馆,他声情并茂地对侄子讲述泛黄家书里的烽火岁月,讲述中几度湿了眼眶。看着这幅场景,杨露终于读懂了魏德军眼中的炽热,她觉得魏德军身上那些坚持似乎有了落脚点。

  终于,从默默收拾资料到主动擦拭展柜,妻子成了魏德军这场精神跋涉中最温暖的同路人。

image.png

  博物馆内满墙的藏品

  当魏德军被问及为何要建这座红色记忆博物馆时,他的目光忽然落进时光的褶皱里。儿时的魏德军,常在父亲带回的旧报纸与老照片里,倾听那些激荡的岁月。耳濡目染的传承,像春溪润物,悄然滋养着少年心中的信仰。

  父亲工装口袋里磨旧的党章、老工区墙上永不褪色的标语,早已在他童年的晨昏里织成经纬——那些关于奉献与信仰的碎片,像一粒埋在心底的种子,在劳动号子与发电机轰鸣交织的岁月里悄然生根。

  后来,魏德军从军营转业至国网陕西技能培训中心(原咸阳电力技工学校)。从青葱岁月到鬓染霜雪,三十九年电力生涯里,他始终未放下收集红色藏品的执念。“早就是一种习惯了,就爱干这些事儿。”魏德军解释道。

  辗转淘来的老军号、布满补丁的军装、字迹斑驳的日记本……渐渐填满了家中的角落,积沙成塔便筑起了这座“红色记忆博物馆”。

  据介绍,红色记忆博物馆占地面积超2500平方米,馆内收藏珍贵文献、图片、瓷器、实物资料等上万件。馆内设有讲习所、复兴之路、红色窑洞、社会主义建设、红色书画典藏五个主题展室,通过各个时期文献、实物、瓷器、绘画四大类的展示,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。

  “魏讲解”人生的3次转身

  当18岁的魏德军穿起军装,“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、奋发图强”,这十二个字浸在他军营生活的一点一滴中,红色基因深深烙进了魏德军的骨血中。

  当21岁的魏德军走进三尺讲台,自此踏上电力教育的新征程。在国网陕西技能培训中心(原咸阳电力技工学校),他以知识为火种,点燃学生们对电力事业的热情;实训室里,他将实践经验倾囊相授,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电力行业骨干。

  60岁的魏德军退休后仍专注于红色文化传播,他的故事还在继续。

  虽然退休了,但是闲不下的魏德军总是往返于各地的旧物市场、乡间老宅,辛苦淘来无数的红色记忆碎片。

  延安“扫盲”教材,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每次给大家讲解魏德军都格外起劲。泛黄的纸页上,手绘插图诉说着抗战时期用树皮造纸、自制油墨的艰难岁月,站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回望,这些教材是文明觉醒的见证,更是照亮教育公平的明灯。

  “这是我当年在陕北包头小摊上发现的《自力更生的新成果》宣传画……”提到藏品,魏德军眼睛里闪耀着兴奋的光芒。他清晰记得馆里每一件藏品的故事:“让别人来讲我不放心,担心讲不透,会对不起这些真实发生的红色事迹。”

image.png

  《自力更生的新成果》宣传图

  博物馆自建成以来,已接待包括军队、党政机关和国网系统等在内的20余万人次。年近古稀的他每天都要接待一批又一批游客与学习者:“和革命先辈相比,我做的这点事情不值一提。”

  他既是这座博物馆的“馆长”,又是这里的“讲解员”。

  闲下来时,魏德军喜欢在博物馆院子里静静坐着:“只要我的心脏还在跳动,传承红色文化的故事就会讲下去。”

  一杯茶、一把藤椅便是魏德军午后的休闲时光

  “自从我退休之后,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为社会、为电力行业、为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做更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。同时,我也希望其他退休老同志有兴趣可以一起发挥作用、发挥特长,能够一起把红色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。”这就是魏德军的期盼。

  1979年他投身军旅,1982年转身讲台,直到2021年退休后——魏德军的“长征路”上,变的是岗位,不变的是“为人民服务”的赤诚之心。守国、育人、传魂,他的三次转身始终朝着信仰的方向。

  这就是老魏的故事。金晖拂照,红色信仰花开正好。


来源:

编辑:齐少恒

相关热词搜索:

上一篇:第十三届陕西教育博览会在西安举办

表达看法

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